为了提高成绩,他们不惜吃下「毒药」

2019-09-02 20:00 来源:微信公众号 - dingxiangwang 作者:chenchen
字体大小
- | +


当你面对学业或者工作压力时,下面这些感觉,或许你也会想要一直拥有:

大脑和身体总是活力十足。

图源:《药瘾》截图


精神集中,甚至连书写也能变得更工整。

图源:《药瘾》截图

注意力异常的集中,反应敏捷。

图源:《药瘾》截图

可以不受外界干扰地完全专注于一件事情上。

图源:《药瘾》截图

精力充沛、专注、高效……这所有惊人且迷人的效果,都来自一粒小小的药,阿得拉。

《药瘾》海报

图源:豆瓣

镜头紧凑,画面迷幻,Netflix 于 2018 年出品的纪录片《药瘾》,讲述了美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 Adderall(阿得拉)、利他林、安非他命等精神药物滥用的问题。

因为不同原因而服用药物的人、担忧又无能为力的高校教授们、不断逐利的制药商人……围绕着这些「神奇」的「聪明药」,纪录片不仅为我们展示了这些精神药物的「前世今生」,客观描述了各方观点,同时也留下了令人深思的社会话题。

失控的「神奇药片」

美国的开学季,不同种族、不同区域、不同信仰的学生们都有自己的「新手套装」,用来展示着他们各异的成长背景和个性特点。但有一样东西几乎是所有学生的必备:所谓的「神奇药片」,阿得

对于绝大多数的美国学生来说,阿得拉是他们能够高效、专注应对学业难题的解药,也是他们不懈追求「work hard,play hard」的必需品。

图源:《药瘾》截图

不仅在学生中间盛行,事实上长久以来,许多行业里的工作精英们很多都在使用阿得拉这样的精神类药物。

二战时期,英军在击落的德军飞机上发现了这种安非他命,英军、美军也先后批准士兵们服用这类药物,因为他们可以让士兵们的表现犹如超人;知名的爵士乐手,「垮掉派」的作家们,甚至是总统,都使用过这类药物。

图源:《药瘾》截图

现在,经纪人在阿得拉的帮助下完美协调、安排艺人们的工作,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依旧活力十足。软件工程师,靠着阿得拉,可以完美无瑕地从一天开始工作到结束;一片阿得拉,让运动员忘记了自己的伤痛和胆怯,身体充满了无限的能量,在赛场上所向披靡。

图源:《药瘾》截图

阿得拉、安非他命、利他林……这些精神类药物在美国,可以说已经以一种失控的态势渗入到了各行各业。

真的有用吗?

提高人的专注力,增强人的精力,帮助人获得更高的工作效率和更好的人生体验……这粒小小的药片似乎无所不能。

但是,这个药真的有这么神奇吗?

宾夕法尼亚大学曾做过一组对比试验,给一组学生服用阿的拉,给另一组学生服用没有任何功能性作用的安慰剂,最后出现的结果十分有趣:服用阿得拉的学生和服用安慰剂的学生一样,在认知方面没有任何增强。

图源:《药瘾》截图

尽管在美国也是需要医嘱才能获得的处方药,但是在巨大的需求和利益面前,想要获得这种药总是会有途径,其中的一个办法就是,确诊ADHD。

ADHD(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即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多动症。阿得林、安非他命等要药物就正是治疗这种疾病所使用的药物。但是人本来就会存在分心这样的情况,因此什么该治,什么不该治的界限就变得模糊,这也让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确诊 ADHD 来获取精神类药物。

图源:《药瘾》截图

在美国,一度以通过观察一个人服用阿得林等精神类药物之后是否有效的方式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患有 ADHD 的方式来确诊,美国事实上也是全球确诊 ADHD 率最高的国家。而患有注意力缺乏多动症的儿童有三分之一在六岁前确诊,他们往往也就是从那个年纪就开始吃药。1990 年,美国有 60 万儿童服用这类精神药物,2011 年这个数字就已经增加到了 350 万。

图源:《药瘾》截图

而越来越多的商人也看中了这块「香饽饽」,他们通过绚烂夺目的广告和诱人的广告语,来激发公众的焦虑,为自己谋取更多的利益。在今天,处方兴奋剂在美国是价值 130 亿美元的产业。

图源:《药瘾》截图

逐利的医生和药品商人在药品界里掀起的这场狂热的「造星运动」,过分美化了阿的林等兴奋剂的功效,他们通过这类药物获得巨大利润的同时,也污名化了 ADHD 这种疾病。

实际上,认知能力改善和药物之间的关系微乎其微,但在这种以追求短期效果为目的的社会氛围之中,认为依靠药物可以改善自己的能力仅仅是人们的一种执念。   

药物滥用背后的社会焦虑

安非他命最初被称为「活力药丸」,而活力正是美国人想要的,因为它关乎动力、雄心、生产力和勤劳,这也是一代又一代人追求「美国梦」的强烈愿望。

但在不断追逐「活力」的背后,却是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现实,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开始要在人生的这条跑道上不停地追逐更高、更好的目标。

图源:《药瘾》截图

1929 年,安非他命问世,20 世纪 30 年代被作为缓解鼻窦炎的药物投入市场,而 1937,就有关于大学生滥用安非他命的研究发表在了《时代》杂志上。

对于很多家庭情况不好的学生来说,阿得林这类药物是帮助他们改变命运,跨越阶层的精神助推剂。他们没有能力承担高额的补习,以及参加各种活动,努力是他们冲破阶层界限的唯一希望,能够让他们持久专注、精力充沛去应付学业,平衡生活各项难题。

图源:《药瘾》截图

而对那些家庭条件优渥的学生而言,他们有更多的金钱去购买纯度更大的药物,他们获取药物的方式也更容易,这些药物就是为他们的人生锦上添花的馈赠。 

图源:《药瘾》截图

根据片中的数据,美国服用兴奋剂的大多是成年人,他们大多都会面临着如何高效完成各项学习、工作计划,应对各方的期望与压力,获得更多的资本与社会资源这样的难题,而这些难题的背后都指向了一个要求,那就是「你要集中注意力,尽可能地去发挥自己的最大能量,尽可能长时间集中地去做好一件事。」

但在快节奏、多要求、高竞争的社会中,并不是人人都拥有这样的能力,但是在竞争激烈社会中生存压力,却是人人都得面对。

图源:《药瘾》截图

阿得林等精神类药物的滥用,是人急切地要超越自己的可能性去进步而疯狂进行的个体化军备竞赛,但是意义又在哪里呢?

图源:《药瘾》截图

片中的一位教授说,「以前人们嗑药是为了逃避现实,现在人们嗑药是为了专注于现实。」

这或许就是问题所在——如今的社会如此专注于物质和生产力的进步,来自各方的压力让人无处可逃,而完美应对现实的能力又并非人人都有,那给人带来良好自我感受的药物,就成了最佳选择。

但这个代价是我们愿意去付出的吗?

是解药还是毒药?

「骑着闪电」的感觉,这是一名阿得林使用者描述的他服用药物之后的感受。

从化学角度看冰毒(甲基苯丙胺)和 Adderall 的活性成分安非他命时,两者的差别只是甲基苯丙胺化合物中有多余的甲基,但它们给人体带来的伤害都是一样的。

图源:《药瘾》截图

在我国,安非他命、利他林,这类药物都是国家管制类的药物,但是当你在百度搜索「Adderall」时,关联出来的问题中还是会发现依旧存在一种人,他们想知道「怎么可以买到 Adderall」。

图源:百度截图

「哪怕是你最痛恨的敌人,你也不希望他药物上瘾。」纪录片中的一位教授说过这样的话。骑着闪电的感觉或许是好的,只是那些没有被魔鬼折磨过的人,忘记了闪电也可以让一个人毁灭和死亡。(作者:chenchen;责编:joy)

编辑: 微信内容机器人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