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 Arthroplasty:移动平台型全膝关节置换优于固定平台型

2014-01-01 21:54 来源:丁香园 作者:bol19
字体大小
- | +

由于具有缓解膝关节炎患者的疼痛、矫正畸形以及恢复功能等优点,全膝关节置换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追捧。为了取得更优异的效果,移动平台型膝关节假体应运而生。其理论依据在于通过模仿正常的膝关节动力学特点,提高膝关节假体的性能;并减少假体的磨损和假体周围骨质疏松,从而增加其使用寿命。但是过去的研究结论对移动平台型与固定平台型全膝置换的优劣未达成一致。

针对此种情况,印度的Aggarwal教授等学者进行了一项随机对照研究,对比Scorpio屈曲终端半径膝关节系统与 Duracon 全膝关节系统术后中期效果的优劣(前者为移动平台型,后者为固定平台型)。

研究对象为自2006年至2008年需要进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56例患者。纳入标准为,严重的膝关节关节炎需要进行全膝关节置换;剔除标准:双侧的全膝关节置换,对侧膝关节置换史,髌骨切除以及高位胫骨截骨史,精神异常等。将患者随机的分配到固定平台或移动平台组,并对其实施了盲法。所有膝关节假体均为后稳定设计,所有假体组件均为水泥型,股骨部分为钴铬合金。所有患者的置换手术均有一位医生主刀,且术后治疗和康复原则相同。

在术后3个月、6个月、一年进行临床评价,临床检查包括:与假体相关的并发症如,表明或深部感染,不稳定,断裂以及旋出;膝关节处是否有咔嚓感;是否有前膝部疼痛(与髌股并发症相关);是否对术后效果满意。膝关节评分包括:OKS、KSS、KSKS以及KSFS。术前及术后随访期内拍摄膝关节正侧位片。患者取仰卧位,管-胶片距离为101.6cm。根据平片评价膝关节的对线以及假体的位置,并观察假体周围是否存在透射线影。


图1:58岁膝关节炎患者平片。A,术前正位片 B,术前正位片 C,术后58个月正位片 D,固定型假体的侧位片


图2:A、B,术前正侧位片  C、D,术后62个月正位片,为移动型平台假体

结果发现,纳入的56位患者中有47位女患者和9例男性患者,评平均年龄为55.1岁(41—76岁)。移动平台组包含24位女性患者和5为男性患者,固定平台组有23位女性患者和4位女性患者。平均体重为65.5kg(41至88kg),平均身高为152.8cm(138-187cm)。平均体重指数为26.8kg/㎡(19.2-39.4)。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体重以及体重指数无明显差别。移动型平台组患者随访时间67.3个月(49—78个月),固定平台组患者随访时间为66.4个月(48—78个月)。

两者间术前及术后膝关节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移动型平台组患者平均术后ROM为126.7°(95°—145°),固定平台组患者平均术ROM为110.5°(80°—125°),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1)。在移动平台组,72%(21/29)的病例可以双腿交叉着坐,48%(14/29)的病例可以坐在地上,17%的患者(5/29)可以下蹲;在固定平台组,19%(5/27)的病例可以双腿交叉着坐,7%(2/27)的病例可以坐在地上,均不能下蹲。

固定平台组患者均对治疗效果满意。而在移动平台组患者有2例患者对治疗结果不满意,其理由是不能下蹲。移动平台组有5例患者诉膝关节咔嚓感,固定平台组均无咔嚓感。但均不伴有症状,可能由于焦虑等心理因素引发。所有患者均无膝关节并发症。

两者影像学检查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所有假体周围均未见透射线影。

研究人员总结到:移动平台全膝关节置换与固定平台全膝关节置换在平均5.5年的随访期内,其膝关节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但是,移动平台组患者的术后运动范围明显大于固定平台组患者(平均为127°vs111°;95°-145°vs80°-125°)。前者的术后膝关节屈曲功能较好,72%的患者可以双腿交叉着坐,48%的患者可以坐在地上,17%的患者可以下蹲。未发生假体切除、松动或骨质溶解。以成功率、骨溶解为评价指标的临床效果在两组间无差别。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李保亮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