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天:那些年,那些真真假假的用户需求

2014-06-06 23:04 来源:李天天 作者:李天天
字体大小
- | +

丁香园的用户是中国广大医生。虽然我做医生做过一些年头,也了解一些医生的需求,但在开发产品时还会遇到方方面面的挑战。一直到现在,我参加国内国外的会,一般都带着产品经理,随时沟通,随时学习;我们内部产品开发,功能开发的定稿会上,我也会参加,但是发言之前一般都会说:“下面都是我个人观点,至于做还是不做,什么时候做,完全你们说了算,我完全不参与干涉,不能因为我是执行董事,你们都要听我的。

作为董事,我比你们懂一点事,但是对于产品你们得比我更懂才行。”所以当谈到真假用户需求的时候,很多情况下领导说的就是真需求,不是领导说就是伪需求。

讲需求之前,给大家看这样一个幻灯片,这是一个价值观描述,我打红圈,就是患者的需求是第一位,不能把来自用户的所有需求放在第一位,否则我们没有办法做事情,一定找出深层需求,再延展出重点需求,而其他需求,暂时忽略掉。

吃过药的同学都知道,每个药品都有一个密密麻麻的药品说明书。我当实习医生的时候有一个习惯,就是收集各种各样的药品说明书, 随时查看药物的功能和副反应。所以后来我想为医生做一个这样的手机应用,可以随时查询药品信息和不良反应。于是我们动员丁香园所有的医生,搜集药品说明书,经常攒好几箱。经过前期很多繁琐的工作,我们的用药助手上线了,涵盖大概两万多种药品的信息。

产品发布之后我们收到很多反馈,但是数量并不代表质量,我们需要去辨别哪些是真需求,哪些是伪需求。这里给大家看一个漫画,结果你们一定猜得出来,旅馆倒闭了。其实真正的需求不是学习,你懂的。这就是一个伪需求导致产品失败的生动案例。

用药助手在初期收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反馈是:你们应该加医学指南。我们仔细分析之后认为这确实是一个真实的需求,于是我们就开始收录国内外的各种专业指南,结果这项功能上线后获得了广泛的好评。

还有一些用户提出希望看到别的医生对一款药物的评分,为自己用药做参考。但是后来我们发现这是个伪需求,药物的好坏,不能完全靠医生的经验判断,有的医生说好是指效果好,有的说好是说性价比高,标准非常主观。所以这个功能上线不久之后就被撤下来了。

这里还有一个功能, 就是给药品配上图片,左边是图片,右边是名字,看起来非常直观,开始我们感觉这是个特别棒的需求,当时甚至考虑把下影棚拿过来拍。但是后来我们认识到这只是美国的个案,美国人民用同样的盒子取药,只是上面贴了很多标注,中国人民直接拿着药盒,上面有什么信息都有。后来考虑到习惯问题,同时药品图片也占空间,这个功能就被放弃了。

还有医生希望把BMI指数整合进去,于是我们分析,医生给特殊人群开药的时候,比如小孩儿,确实需要根据体重计算用药剂量,顺带一些其他方面的相关医学计算也有一定的需求。因为我们将这个定义为真需求,但是考虑到并不是很常用的场景,于是我们稍微加深一点,放到二级菜单里,而不是一级菜单。

当然也会有人提到保险,希望知道一种药是不是在医保范围内。这是个很头疼的问题,因为中国各地医保政策不一样,一种药在浙江进了医保,在黑龙江可能没有,所以做起来会很烦。那么我们猜一下,医生的使用场景是什么?可能是很多患者开过药之后会问一下,这个药是不是能报销,医生如果答不上来也不太好,所以我们会争取早日把这个功能整合到用药助手里。这样一种药物是不是在当地进医保,都可以通过用药助手查到。

药品说明书里是正反两面的,包含很多东西,药理、相互作用、临床试验、药代药动这些东西全部在里面。其中有一项叫药理,有些医生提到说,这个目录藏得太深,打开的时候为了避免加载速度太慢,我们做了格式化,打开的时候是个简版列表,然后点进去之后才能看到更详细的内容。

有些医生说,我们想看到药理作用,你们是不是可以把药理作用从这么深的页面提出来,放到外面。这样我看到这个药,点进来拉几下就能看到详细的药理作用,不用再点击好多次。我们分析,这个需求是真实的吗?医生为什么需要药理作用?药理作用讲的是啥?药理作用就是讲,这个药为什么有效,我这个要里面是什么分子、和细胞膜上的哪个点是能结合的,打开了一个什么样的细胞库,这个细胞库产生了啥、阻止了什么,最后"beng~"把这个病给治好。

医生是要了解这个东西,主任查房的时候会问,这个药为什么可以治癫痫啊?你回答:"不知道。反正吃了癫痫病就不发作了"不行,你必须得说出个123来,说,这个药和神经细胞上的什么受体结合了,结合了之后怎么样把这个癫位消除了,把异常放电的这个点位抑制了。主任说,不错,有前途好好培养,考我研究生吧。所以这是一个真需求,我们后来就把药理作用提出来了,放到外面,让医生可以更好地查阅到。医生有时候晚上值夜班可无聊了,千万不要相信那些医患题材的电视剧,没事儿还能医生护士聊聊天,其实是很无聊的。所以医生在值班的时候看看药理作用,多学学,第二天查房的时候主任问起来也能讲几句。

再看,这是我们国内的急诊室,体现了我们医患和谐的场景。医生努力地为患者解决问题,患者对医生尊敬有加。然后就有医生提出,我希望用药助手给我提供一个场景用药的功能,比如急诊室里,APP里点击"中毒",各种有机磷中毒、毒鼠强中毒,然后就能知道每个中毒下面都能用些什么药。我们觉得这个需求挺好的,中毒只是一个案例,那可能还有其他的,比如其他方面,点进去之后都按照流程化处理,马上可以用上药。我印象当中这个功能当时已经列入开发议程,后来还是取消了。还是一个假需求,为什么呢?在急诊室真正抢救的阶段,用药是很少的,各种中毒,甭管什么中毒,都得先洗胃。车祸进来赶快输液,电击进来马上先CPR,很少有人在第一时间考虑到用药,还要拿手机翻翻,时间不够了,急诊室是争分夺秒的故事。翻半天,用药基本不怎么用,耽误了时间不说,这是人命啊。

第二点,急诊抢救过程当中,对医生来讲,我们的医学上早已经认识到说,急诊应该按照一定流程和步骤进行。所以你到任何一个完备的急诊室里面,你会看到墙上有很多急诊挂图,挂图比你的APP好用多了,如果你忘了,瞅一眼挂图马上知道CPR该怎么做了。而且那挂图字大图清,墙上也不褪色,按照那东西来,一点错都犯不了。你说你用那APP按按按,你手上血淋淋的手机都拿不住,一想到那场景都不对了。所以最后就把急诊室的这个场景,判断它是一个假需求,去掉了。今后会不会有按照场景情况去用药呢?一般来讲也不是特别多,我们能够想到大概就是急诊室这个领域可能会有一些需求,但是挂图已经满足了这个需求,不需要在APP做更多开发。

回顾一下,我们是如何判断一个需求是真需求还是伪需求的?第一,有合理的使用场景,医生在什么场景下需要计算BMI指数,什么时候会去关注药理作用;第二,能够帮助医生学习成长。我们认为符合这两点,基本上就是一个真正需求。

讲到这里要为伪需求翻案,世界上只有需要和不需要,没有真需要和假需要,所以伪需求三个字不存在。伪需求背后还是真需求,只不过真需求被掩盖在茫茫迷雾之中,你判断错了就会像大叔一样,真的以为学生是要学习,如果大叔准备点避孕套,这个生意就做好了。也就是说我们判断错误是因为对需求的解构不对,而不是需求本身有问题。

还拿药品评价来说事,我们解构一下看看哪些是真的需求。这个需求的出发点是医生希望了解同行对某种药物的评价,想知道这种药物好不好,有哪些文献支持,使用后有什么总结和评价,目前相关研究有什么进展。所以这个需求本身是一个很真实的需求,问题的关键是我们不能用一个简单的评星级的方法去满足,因为这个东西不客观。

后来围绕这个需求我们做了很多事情,包括收集全球范围内的药物最新资讯,医生用药的总结和体会,用药量的累计等等,我们希望可以整合各个角度的用药信息,帮助医生做出决策。

做医疗科技创业,我们最后的目的就是一个,为了人民的健康,这里我也衷心祝愿大家越走越远,了解用户的需求。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zhongguoxi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