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复试分这么低怎么培养?

2014-03-20 22:16 来源:科学网 作者:李 明阳
字体大小
- | +

昨天晚上,国家复试线下来,自己学科所在的农学类像往常一样,总分、单科成绩又是名列倒数第一。英语34分、单科51分就可以进入A区国家复试线。如果均以百分制,好几门课成绩只有总分三分之一的人都可以读研究生。如果按照学校45分以上才有资格补考的规定,连补考都没有资格的本科生竟然达到A区国家复试线。生源这么差,分数这么低,研究生咋培养呢?

其实,研究生培养是个包含很多环节的系统工程,要求每一环节都应该进行严格的质量监控,如果各个环节都注水、放水,那么产品的质量肯定是假冒伪劣泛滥、水货横行。当今的研究生培养,从教育部放水开始,一直到人才市场,处处管理失调,导致今天不如人意的研究生培养质量。

一、源头放水的教育部

做了十年硕导,始终不明白教育部决定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到底是什么标准。如果培养的目标是科研后备军,那么研究生考试入围者一定是本科生中的优秀者。然而,英语和专业课成绩只有30多分的学生如何称得上优秀,如何去阅读英文文献、听懂外国同行专家的讲座、把握学科研究前沿呢?如果按照市场需求确定招生规模,那么为什么仅仅17%左右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从事专业有关的工作?

疑惑了很长时间,唯一的解释就是,确定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唯一标准既不是培养科研后备军,也不是按照市场需求,只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权宜之计。正像教育部出台的N个义正辞严、但并不准备认真执行的文件一样,虽然冠冕堂皇,其实不过是忽悠考生和家长的小把戏!

二、不珍惜声誉的培养单位

作为培养人才的工厂,遗憾的是大多数培养单位也不珍惜声誉,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多次注水。首先是导师资格认证不严格把关。985、211名校是拔苗助长,刚刚博士毕业、写了几篇SCI论文的青椒就成了硕博导师。三流以下院校则是鱼目混杂,华东某农林院校一硕导,10年未主持一项科研课题、没有发表一篇学术论文,在硕导位置上雷打不动。江苏某院校一学科带头人的博导,近20年没有去过1次实验室,没有发表过一篇一作文章,却依然把持着学科招生命题、研究生指标分配、学科建设经费的大权。其次,也是最关键的,研究生培养过程缺乏淘汰机制。很多农林院校硕士不要求发表学术论文,博士读了10年没有毕业仍然保留学籍。在江苏某院校,整天呆在实验室,听着MP3,打着网游、QQ聊天的学生与发奋读书的学生一样,虽然付出的心血有天壤之别,但毕业的时候,照样拿一样的文凭,让勤奋生情何以堪?

三、劣币驱逐良币的用人环境

在大多数研究生不能从事科学研究、改行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的今天,研究生期间的学习成绩、科研素质,与就业去向、今后发展前景并无明显的相关性,甚至呈现负相关。江苏某院校,混世魔王博导、放养式管理的硕导培养的研究生,虽然无心向学,但大把的时间花在准备公务员笔试上。导师言传身教的结果,使他们的情商往往高过一心向学的学生。结果在公务员及事业编考试笔试、面试中屡屡获胜,就业无虞。反之,认真读书、发表N篇论文的学生,除了个别的能拿个国家奖学金外,毕业时无业可就。

产品原材料质量堪忧、生产环节缺乏质量监控、销售市场缺乏优胜劣汰机制。因此,在大环境、小环境都不理想情况下,优秀人才的涌现,真的是个小概率事件。

编辑: zhongguoxi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