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后巨淋巴结增生症

2014-12-05 10:10 来源:丁香园 作者:hebe556
字体大小
- | +

腹膜后巨淋巴结增生症(Castleman’s 病)是一种良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有三种不同组织学亚型:透明血管型、浆细胞型和混合型。临床上可表现为单中心型和多中心型,病变可发生于不同的解剖区域,纵隔是最好发部位。

最近,来自希腊雅典大学医学院的 Spartalis 教授等报告了一例罕见的单发肾旁巨淋巴结增生症,并结合该病临床研究进展对相关文献报道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案例介绍

女性患者,40 岁,因无症状性左肾肿块入住外科病房。病灶因妇科 B 超体检偶然发现。既往无相关病史。患者无腹部不适、腰背痛、消瘦、汗出、疲劳或发热。

体格检查无明显阳性体征。浅表淋巴结和脏器未触及肿大。血常规和生化等实验室检查均正常。

进一步查腹部 CT 显示:左肾旁一 7.6×5.3×12 cm3 肿块,血供丰富、边界清,未侵犯周围组织。腹腔其余部位、纵隔和肺部未见肿瘤(图 1)。

QQ图片20141204223501.jpg
图 1. 腹部 CT 可见左肾旁一肿物

腹部 MRI 显示:肿块 T1、T2 信号增强(图 2a、b)。鉴别诊断包括恶性肿瘤和淋巴结肿块。

QQ图片20141204223538.jpg
图 2. 腹部 MRI a:T1 相;b:T2 相            

遂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将病灶完整地自左侧腹部取出。病理诊断明确 Castleman’s 病,透明/血管变异。

术后恢复顺利,患者于术后第 5 日出院。

术后一年患者健康状况良好。CT 随诊无复发或其它病变(图 3)。

QQ图片20141204223558.jpg
图 3. 术后 1 年腹部 CT

延伸阅读

Castleman’s 病(CD),也被称为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症、巨淋巴结增生症或淋巴错构瘤,是一种非克隆性、非肿瘤性淋巴结增生,1954 年由 Castleman 和 Town 首次提出。典型病理学特征为淋巴结血管增生和透明性变,围绕胸腺小体呈同心圆状排列。30 和 40 岁左右的女性有一个发病高峰。

虽然罕见,由于 CD 与人类疱疹病毒 8(HHV-8)和 HIV 感染有关,近来却吸引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兴趣。HHV-8 和 HIV 提供了 一个良性病毒疾病模板,在细胞因子驱动下,播散为感染细胞池并有恶变可能。HIV 感染的主体,患病优势通常体现在 40 岁左右男性群体。

更为有趣的是,该病的发生似乎与 HIV 病毒载量的 CD4 计数无关。有报道称,HHV-8 在浆细胞型多中心 CD 的发病机制中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 HIV 感染患者。该病毒与卡波西氏肉瘤和体腔淋巴瘤密切相关。慢性炎症、免疫抑制、免疫反应和白细胞介素-6 生产失调也与 CD 的发病机制有关。

该病术前诊断困难,影像学结果往往是非特异性的,一般需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明确诊断。

在治疗上,可行根治性手术切除、放疗、激素治疗、免疫治疗(如干扰素α或抗 IL-6 抗体)、联合化疗(如环磷酰胺、长春新碱、阿霉素)。最近,已有报道建议使用利妥昔单抗等新辅助治疗。

小结

腹膜后 Castleman’s 病应与多种富血供异质性肿瘤鉴别诊断。透明血管型孤立性病灶,可以出现在纵隔,也可以出现在腹腔,甚至腹膜后位。手术完整切除后不易复发。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周钰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