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目录
声明:百度百科是免费编辑平台,无收费代编服务
详情
正在收听 :
人肤蝇:看起来像蜜蜂 40万 56"
人肤蝇
  • 狂蝇科肤蝇属昆虫

人肤蝇是一种昆虫,成年肤蝇,体表多毛,看起来像蜜蜂,但没有触角,叮咬家畜及人类。人肤蝇在自然界相对稀有,很难采集。

  • 中文名
    人肤蝇
  • 外文名
    bot fly
  • 别名
    肤蝇
  • 动物界
  • 节肢动物门
  • 亚门
    六足亚门
  • 昆虫纲
  • 亚纲
    有翅亚纲
  • 双翅目
  • 亚目
    环裂亚目
  • 狂蝇科
  • 肤蝇属
  • 人肤蝇
  • 分布区域
    美洲,非洲
  • 原产地
    非洲

形成

人肤蝇的蛆先由蚊子感染上,通常可在北美和南美找到人肤蝇的蛆。苍蝇会抓住蚊子并将几枚卵产在它身上,然后,蚊子会找到人类,在它吸血的过程,卵会落在人身上并开始孵化。

繁殖过程

人肤蝇的繁殖是这样的,它会先找一只蚊或家蝇,将卵产在它身上,当蚊或家蝇停在牲畜或人身上,卵藉着寄主体温,在5到10秒内孵化,之后顺着毛孔钻入皮肤,在皮下靠吃结缔组织为生,长到3到5厘米大,开始化蛹,最后从皮肤中掉出榜巴厦,而它原来居住的地方就会出现......,
成熟的人肤蝇母蝇会将卵运送到一个被它相中的动物身上。体温使卵孵化成蛆,蛆迅速钻入体内,在体内发育数个月后活生生地爬出来

习性

成年肤蝇,体表多毛,看起来像蜜蜂,但没有触角,叮咬家畜及人类。而母肤蝇一般将卵附着在蚊虫、家蝇及其他昆虫上,通过他们再真正传经寄主。

价值

事实上,人肤蝇并没有想象中的恐怖,肤蝇的幼虫在其生长过程中会分泌一些特殊的抗生素,以防止其周围的组织感染化脓,同时可以分泌抗凝血因子,使周围血液不会凝固。其生物价值十分值得肯定。
而且,人肤蝇在自然界相对稀有,很难采集。完整的标本更是少之又少甚至有的科学家故意让人肤蝇在自身寄生

危害

这种蛆入侵松鼠、牛、猴子,甚至人类。入侵者在体内待8周左右,鲜肉把它们喂得膘肥体壮。它们顽强地盘踞在宿主体内。它们背上的刺,刺穿肌肉组织,会使用一圈一圈的毛刺把自己固定在组织内。有时,这种蛆甚至可以入侵到眼睛周围柔软的肌肉,要清除它们相当困难。中国国内发生案例较少。
人肤蝇的小幼虫在孵化期间在身体里“该吃吃该喝喝”除了会造成心理障碍对人的健康并无大碍,当然了,如果寄生在眼睛等危险部位就另当别论。

清除

为了呼吸人肤蝇会在皮肤表层造个“窟窿”有时幼虫甚至会从窟窿里探出头来呼吸新鲜空气
该蛆生存有2条件:1是食物环境,2是氧气。切断氧气是最有效可行的办法,当人或畜受到该蛆侵入体内危害时,涂厚厚一层凡士林(#推荐)或贴紧胶带 覆盖住伤口,能让它缺少氧气主动爬出来,
(公认最佳处理方法:用油脂或蜡质盖住伤口,待幼虫伸出时,再封住其尾部呼吸孔令其收起倒钩,然后用镊子拔出来,因其自行分泌的抗生素,不必担心感染,只要及时处理好留下的伤口就好。)
这种虫子有点智慧,身上一层一层带有钩子,感到危机会钻回去更深,所以最好是让它没氧气窒息先,它感到窒息时会拼命往伤口出处爬,等它窒息或差不多,就可以在伤口处拔它出来
注意:千万不要试图将人肤蝇强行从肉里挤出来因为一圈一圈的毛刺会死死的抓住人类的肌肤,一旦用力过猛,求嘱棵钻不小心把幼虫弄死了,残留的尸体反而会造成感染,危及性命,即使成功欢体寒移出,倒刺也会导致伤口大量出血。所以一般来说,除了手术摘除,最安全的方法就是幼虫自然成熟,脱落。

皮肤蝇蛆病一例

临床资料
患者,男,38 岁。主因小腹部及大腿红色丘疹、结节,伴痒痛1 个月余,2013 年10 月就诊。患者3 个月前曾到非洲经商,并在多地(肯尼亚、坦桑尼亚、莫桑比克等)旅游。1 个月前在小腹、大腿处出现十数个红色丘疹,未予关注,渐增大,并伴疼痛,自行涂抹碘酒后,自觉结节可变小。当地华人诊所按照带状疱疹给予阿昔洛韦等药物治疗,症状未见缓解,后又在当地医院按皮肤软危促组织感染给予口服抗生素、外用药物(名称不详)治疗,自觉局部疼痛及红肿均有所缓解,但持续治疗后疗效不佳。10 d 前回国后,局部疼痛加重,并时有蚂蚁叮咬样感觉,严重影响睡眠。前往多家大医院诊治,亦多按照多发性疖肿等治疗,曾予以头孢类、喹诺酮类药物治疗,局部捉说定莫匹罗星软膏外用,疗效欠佳。患企道嘱戒者自起病以来无发热、头痛、嗜睡、咳嗽等症状,既往无生食肉类的习惯,否认发病部位外伤史,未从事与畜牧业有关的工作。曾在非洲有多次骑马的经历。既往体健。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性疾病史。否认家族遗传疾病史,否认食物、药物及接触物过敏史。[1]
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常规中嗜酸粒细胞0.85×109/L[ 正常值(0.05 ~ 0.50)×109/L],红细胞沉降率69 mm/1h(0 ~ 15 mm/1h),尿、粪常规,肝、肾功能,血电解质等均未见异常;超敏C 反应蛋白20.35 mg/L(< 5 mg/L);艾滋病、梅毒、乙肝及丙肝等相关检测均阴性。胸部正侧位X 线未见异常;心电图、腹部B 超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查体:右侧小腹、大腿可见20 余个黄豆至花生米大小的红色丘疹、结节,炎症明显,部分皮损顶端火山口样凹陷,触痛(图1)翻渗束。组织病理活检术中,从皮损中挤出一虫体,后从其他皮损处陆续挤出20 条活的幼虫虫体(图2)。虫体经中山大学基础医学院微生物寄生虫教研室鉴定为狂蝇科幼虫。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最终诊断:疖肿型皮肤蝇蛆病。[1]
治疗:皮肤常规消毒后取出虫体,给予头孢克洛缓释片0.375 g 每日2 次口服,局部外用夫西地酸软膏。1 周后患者皮损红肿已消退,破溃处已结痂,2 周后随访痂皮脱落,局部仅遗留色素沉着斑。
讨论
皮肤蝇蛆病(cutanenous myiasis)是由某些蝇类幼虫(蛆)进入人体皮肤所引起的一种炎症反应。该病与人类和牛、羊、蝇类密切接触及个人卫生状况和居住环境密切相关,多见于牧区,我国青海、西藏、内蒙古东北及华北等地偶有散发病例。皮下蝇蛆病可表现为疖肿型、匐行型、外伤型3 种皮肤损害[1,2]。引起本病的蝇类有多种,我国文献记载的有牛肤蝇(青海)、纹皮蝇(辽宁、内蒙古自治区)、陈氏珍蝇(内蒙古自治区)等。而在非洲则多为嗜人瘤蝇。根据寄生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肠道蝇蛆病,眼、耳、鼻、口腔蝇蛆病,创口蝇蛆病,阴道和尿道蝇蛆病,以及皮肤蝇蛆病。最常见的是眼蝇蛆病,其次是皮肤蝇蛆病。
感染方式分以下3 种:①蝇蛆直接产卵于人体皮肤或毛发、衣物上,当卵孵化成幼虫后即可穿入皮肤,引起皮下蝇蛆病。 不同蝇种的致病途径也有所不同,如嗜人瘤蝇,多将卵产于潮湿的衣物、沙子及肮脏的覆盖物表面。幼虫移行部位主要是皮肤松弛部位,也可以是背部、四肢、腰部、臀部,甚至可移行至口腔、眼睑、食管、脊椎等部位。②蝇通过某种蚊虫吸吮人血时,由刺吮伤口处进入皮肤(如人肤蝇)。③直接产卵于皮肤创伤或皮肤溃疡中在腐烂组织中生活(如马蝇、肉蝇),称为外伤性蝇蛆病。疖肿型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感染数月后皮肤出现杏核大小、高出皮面的游走性风团状正常皮色或红色肿块,深达皮下。肿块逐渐增大,瘙痒加剧,自觉有虫蠕动感。破溃后可排出幼虫(蛆)及少量黄色黏液或脓液,常分批发生,一处愈后,他处又复出现。仅有少部分患者可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脑瘫、胸腔积液、心包炎、胸膜炎等。
根据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特点,血常规检查,嗜酸粒细胞计数显著增高(可高达20% ~ 40%),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组织病理呈嗜酸性肉芽肿,真皮内有局限性嗜酸粒细胞浸润,有时可见虫体断面,可以做出诊断。在流行地区有接触牛、马牲畜史者,更应考虑本病的可能,若在皮下肿块或结节内找到虫体,即可确诊。皮肤镜和超声波可作为辅助的诊疗手段[6]。有学者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致病虫体的种属做了判断。
本例患者发病期间只表现为多发的疖肿样皮损,局部有剧烈疼痛和蚂蚁叮咬样感觉。根据患者曾经前往国外疫区,皮肤多发疖肿样皮损、局部不适,实验室检查见血中嗜酸粒细胞升高、红细胞沉降率快,并于局部挤出活虫体,可明确诊断为国外输入的皮肤蝇蛆病(疖肿型)。
本病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一般多待幼虫自行排出,或挤压肿块促使幼虫排出,也可采用冲洗、手术、镊子夹出等方法取出虫体。排出后用氯仿植物油冲洗肿块的内腔和溃疡创面。应尽量保持虫体的完整性,因幼虫破裂后,残留在体内可能造成严重异物反应,故取虫时可在患处涂抹凡士林或液体石蜡,使幼虫为避免窒息而自行爬出。在皮损表面涂抹蜂蜜,有时也可引诱幼虫爬出。也可试用丙硫咪唑,一般多用20 ~ 30mg/(kg·d),连续服用12 d 为1 个疗程;或氯喹0.25 g 每日2 次,共服2 ~ 3 周;或乙胺嗪(海群生)0.2 g 每日3 次,14 d 为1 个疗程,有继发感染者酌用抗生素。内服抗组胺剂或泼尼松止痒,止痛,减轻全身反应,降低血液嗜酸粒细胞作用,局部用消炎止痒洗剂。
尤其需要临床医师关注的是:该病国内较少见,接诊医生常不易想到本病,因此,及时做出诊断较为困难。医生须全面了解相关疾病,能够提供正确的旅游咨询,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同时可避免这些疾病向非流行区传播。[1]
正在加载 展开全文
正在加载 加载更多
查看更多
打开百度App阅读全文
猜你关注
广告
猜你关注
广告
以上商家均已加入百度信誉V保障计划
分享你的世界
我要说
词条目录
  1. 百科名片
  2. 形成
  3. 繁殖过程
  4. 习性
  5. 价值
  6. 危害
  7. 清除
  8. 皮肤蝇蛆病一例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参考资料详情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