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

2014-11-22 00:21 来源:第九届COA学术会议 作者:刘强
字体大小
- | +

骨质疏松症可造成骨折,而转子之间骨折则是骨质疏松性骨折最常见的好发部位之一。

一、 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致伤机制

转子间骨折可因间接暴力或直接暴力作用引起。90%的转子骨折患者为低能两损伤,跌倒与骨质疏松是主要致伤机制。

骨质疏松使骨骼的强度湘江,脆性增加,特别是髋部,发生骨质疏松后骨皮质变薄,骨小梁稀疏,不能承受较大压力和形变,容易发生骨折。一些学者认为骨质疏松是转子间骨折的根本原因,并将老年转子间骨折归属于面性骨折.

二、临床分型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分型很多,目前常采用Evans分型和AO分型,无论哪一种分型,在术前对骨折的稳定性做出判断均十分重要。  Palm等用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214例,经6个月的随方,结果发现168例股骨外侧皮质完好的病例中仅有5例(3%)需再次手术,而在46例股骨外侧皮质骨折的病例中有10例(22%)需再次手术,故作者认为股骨转子间骨折应根据股骨外侧皮质的完整性分类。Fung等比较AO分型和Evans分型的一致性,结果发现AO分型的一致性更高。因此,作者建议应用AO分型来指导诊断和治疗。

三,治疗理念

复位、固定、功能锻炼和抗骨质疏松治疗是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基本原则.骨质疏松骨折的治疗应强调个体化,可采用非手术或手术治疗.如手术应尽早进行.研究发现,延迟手术时间超过2d,患者30天内和1年内的死亡率均会增加.

(一)复位

骨折复位分为解剖复位和功能复位。因转子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年龄大,一般状况差,且容易发生复位丢失。故骨折处理须在全身状况允许的条件下逬行,同时须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如追求解剖复位,手术时间必然延长,则会增加切口不愈合和感染的概率,而即使达到解剖复位,鉴于骨质疏松的特性也难以达到完全的骨折端加压固定。因此,转子间骨折应充分利用牵引床、牵引架等间接复位技术,尽置恢复力线和长度,纠正旋转和成角,采取相对稳定的固定方,最大限度地方便手术操作,减少软组织剥离和创伤,以期在不影响患者全身状况下恢复肢体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二)固定

能否早期活动取决于内固定的稳定性,而内固定的稳定性又依赖多方面的因素.与髓外固定相比,髓内固定的力臂短、扭矩小、稳定性好、生物力学优势更加明显,特别是可以实施微创术式,创伤小、失血少、无需显露骨折端,对骨折愈合的生物环境破坏少,更利于骨折愈合。髓内钉可与骨折端接触,即使内侧骨皮质粉碎的病例仍能得到很好的稳定,因此对于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更具优势。

近年来,髓内固定正逐步成为内固定的主流,Anglen等研究发现,从1999至2006年髓内固定的应用比例由3%提高到67%.目前,新一代髓内固定产品有PFNA、InterTan等,这些产品的共同特点是增加了抗内翻和抗旋转稳定性,且操作简单。

(三)骨加强技术的应用

使用骨加强技术的目的是保护和支撑疏松的骨质,减少和避免塌陷。目前,临床采用的内固定强化措施是直接用骨水泥加强骨基质,即骨折复位后选择中空螺钉固定,将骨水泥沿钉道注入,固化后达到填充骨质疏松骨缺损、增强内固定物附着力的目的.这样一方面对骨•、钉界面有锚固作用,另一方面骨水泥会在骨小梁之间扩散,扩大了骨水泥-骨的接触面,也加强了骨基质,可有效增加内固定的力学性能。但需要说明的是,大量的骨水泥注入也会妨碍骨折的愈合.

(四) 人工髋关节质换术

人工髋关节置换允许患者早期、完全负重行走,减少卧床并发症,因此一些学者主张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但是也有学者对此持反对意见。

转子间骨折进行关节置换时,需要对大、小转子复位,并通过环扎钢丝等逬行固定,手术创伤大、出血多、时间长,无疑增加了手术风险;而且因术中本身解剖标志不清,所以假体置入位置的控制有一定难度,假体近端常无法达到有效稳定,因此,刘璠等建议对转子间骨折患者行髋关节置换应持慎重态度。

(五)骨折围术期的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

骨质疏松骨折在进行外科治疗的同时,特别强调积极的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

1基础措施

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摄入富含维生素D、钙、低盐和适量蛋白质的均衡膳食,避免嗜烟、酗酒,慎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进行适度的肌力锻炼和康复治疗等。

2.骨折后抗骨质疏松用药建议

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合理长期使用钙剂、活性维生素D3、降钙素、双膦酸盐、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锶盐等药物,可有效提高提高骨密度、增强骨的生物力学性能,从而改善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防止发生再骨折。

四、骨质疏松相关并发症

骨质疏松症可致骨折后快速骨丢失和再骨折等并发症

(一) 快速骨丢失

骨折应用接骨板及螺钉内固定后,由于局部存在“应力遮挡"效应及内、外骨膜血管损伤,在接骨板下可发生局部骨质疏松;加之骨折术后患肢制动,必然导致局部骨质骨吸收增加、骨形成减少,上述骨代谢异常又会增加二次骨折的风险,使患肢陷于一个"骨折-快速骨丢失•再骨折"的恶性循环。因此,针对快速骨丢失的干预治疗非常有必要。

(二) 二次骨折

二次骨折可以通过一些因素进行预测,以往的研究表明对各种骨质疏松性骨折,年龄均是增加发病风险的重要因素。

总之,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不仅要通过外科手术恢复正常解剖结构、矫正畸形,还要通过药物治疗缓解骨折疼痛和骨丢失,促进骨折愈合,使患者尽早恢复活动,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编辑: 王可可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