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矫正胸腰椎后凸畸形无法改变已形成的骨盆形态

2013-08-19 16:14 来源:丁香园 作者:phdyhm
字体大小
- | +

近年来,骨盆矢状位形态及序列在维持脊柱矢状位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渐渐受到关注。从生理角度来看,骨盆同脊柱、下肢相互平衡,以消耗能量最小的方式维持机体稳定的姿势。从病理的角度来看,骨盆形态不仅与某些脊柱疾病的发病机制有关,还与临床症状及预后密切相关。

胸腰椎角状后凸畸形可导致全脊柱矢状位序列的改变,包括腰椎代偿性过度前凸以及胸椎后凸减小。然而胸腰椎角状后凸畸形对骨盆形态的影响以及骨盆在维持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矢状位平衡中的作用尚未见报道。

为了探讨胸腰段角状后凸畸形对骨盆形态及矢状位序列的影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陈仲强研究团队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研究,研究结果已在近期的Spine杂志上发表。

在该研究中,研究者分析了2002年5月至2011年6月该院收治的胸腰椎角状后凸畸形患者49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20例, 年龄11-58岁,平均30.3岁。在49例患者中,因陈旧结核性导致的后凸畸形20例,其余19例为先天性后凸畸形。

记录下所有患者发生胸腰椎后凸畸形的年龄。患者均施行后路截骨矫形内固定手术,术后随访的时间为1-5年,平均为22个月。

对所收治的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行术前术后全脊柱负重位X线侧位片检查(含双侧髋关节),在医院影像传输系统中应用电脑软件测量后凸角度(Kyphotic angular, KA)、腰椎前凸(Lumbar lordosis, 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 PI)、骶骨倾斜角(Sacrum slop, ss)、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 PT)以及脊柱的矢状位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 SVA)。

具体测量方法:

(1)PI:经第1骶椎(S1)终板中点作一条垂直于S1终板的直线,同时作一条直线连接S1终板中点以及双侧股骨头中心连线的中点,两条直线的夹角为PI。

(2)SS:S1终板与水平直线间的夹角。

(3)PT:为经过S1上终板中点以及两侧股骨头中心连线中点的直线与铅垂线间的夹角,指示骨盆的空间朝向。

(4)LL:第1腰椎(L1)上终板与S1上终板的夹角。

(5)SVA:经第7颈椎(C7)椎体中心所作的铅垂线与S1椎体后上缘的水平距离。若铅垂线位于S1椎体后上缘前方,则SVA为正值,否则为负值。矢状位失平衡为SVA超过±50 mm。


图1 骨盆矢状位影像参数


图2 脊柱矢状位影像参数

统计学分析包括5个方面:

(1)将骨盆各参数(PI、SS、PT)的测量结果与既往报道的正常值进行比。

(2)将患者按年龄分为<18岁组和≥18岁组,比较两组的PI值。

(3)根据后凸顶点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后凸顶点位于中上胸椎后凸畸形(T1-8),另一组为后凸顶点位于下胸椎(T8以下)及胸腰段后凸畸形,比较两组LL和骨盆各参数。

(4)对患者术前术后的骨盆各参数进行比较。

(5)将后凸节段设为等级变量,即后凸顶点位于T1-8者设为1,位于T8以下及胸腰段者设为2。

通过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对PI的可能影响因素(包括年龄、后凸节段、后凸角度及LL)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49例患者发生胸腰椎后凸畸形的年龄为2-20岁,平均为7.1岁。在这些患者中只有1例患者(患脊柱结核)出现后凸畸形的年龄是20岁,其余患者出现后凸畸形的年龄均小于17岁。患者术前术后骨盆各参数的测量结果见表1。

表1 术前、术后即刻、末次随访时后凸参数测量结果平均值

49例患者术前胸腰椎后凸角度为3l.4°- 138°,平均84.1°±25.7°;术前腰椎前凸平均为68.0°±23.0°,SVA平均为(-7.1±52.7)mm。14例患者出现了矢状位失平衡,其中只有5例SVA为正值,其余9例均为负值。

术前PI值平均为35.1°±11.1°,PT为-0.1°±12.3°,两者均低于既往文献报道的正常成人组和正常青少年组。<18岁的19例患者术前后凸畸形角度为85.0°±26.7°,PI为32.4°±10.9°;≥18岁的30例患者术前后凸畸形角度为83.5°±25.5°,PI为36.8°±11.1°。两个年龄组相比,后凸角度及PI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术后胸腰椎后凸角度为27.0°±17.8°,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腰椎前凸平均为47.8°±14.4°。

SVA平均为(-3.5±37.8)mm。末次随访时仍有2例患者存在矢状位失平衡,有1例SVA为正值,1例为负值。

术后PI平均为38.9°±10.3°,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S平均为36.0°±10.8°,PT平均为2.8°±8.0°,与术前角度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在本组49例患者中,17例后凸畸形的顶点位于中上胸椎(T1-8),32例位于下胸椎(T8以下)及胸腰段。两组相比,术前LL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后者的PI、SS与PT明显小于前者。

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本组中后凸角度及后凸节段是PI的独立影响因素,后凸角度越大、后凸节段越低则PI越小。而年龄和LL均不是PI的独立影响因素。

表2 既往文献报道的PI参数值

表3 术前不同后凸节段的KA、LL、PI、PT以及SS参数

表4.不同年龄分组的PI与KA

表5 PI与各参数之间的多元回归性分析

表6 腰椎排列与骨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

该研究结果说明即使通过手术矫正了胸腰椎后凸畸形,也无法改变已经形成的骨盆形态。

因此,对于生长发育期出现的胸腰椎后凸畸形,应及早治疗。早期纠正脊柱畸形不仅可以防止腰椎代偿性过度前凸所引发的腰痛,还可以预防骨盆形态的发育异常,从而使脊柱一骨盆保持正常的序列。对于严重胸腰椎后凸畸形的患者,术前充分评估骨盆的形态,将有利于矫形手术策略的制定与降低手术后矢状位失平衡的发生。

 Analysis of Spinopelvic Sagittal Alignment in Patients With Thoracic and Thoracolumbar Angular Kyphosis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庞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