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一直治不好?或许是这个病在搞鬼

2017-08-29 10:10 来源:丁香园 作者:浙江大学明州医院吴汉平
字体大小
- | +

胃病是人群中很常见的疾病,消化科门诊经常会接到「胃不舒服」的患者,胃病通常的症状是:反复的上腹痛、上腹胀、餐后饱胀、胃灼热、反酸、嗳气等等。对于胃病患者,往往要开胃镜检查。而做胃镜检查时,又通常可以看到胃粘膜不同程度地充血。因此,绝大多数胃病患者被顺理成章地诊断为「慢性胃炎」,于是按照慢性胃炎开药吃。

但是许多慢性胃炎患者出现长期吃多种胃药也不见好转,另外有一些在吃药期间症状好转或消失,一旦停药之后症状又会复发。

其实,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1)引起胃病的原因未去除:比如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熬夜、进食不规律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及长期精神紧张、心理压力大等都可造成消化道功能紊乱,表现为「胃」不舒服。如果这些负性的影响不去除,只想着吃药彻底治好胃病,无异于「扬汤止沸」了。

(2)幽门螺杆菌未清除:幽门螺杆菌专门生长于胃粘膜中,并引起多种胃病,包括「慢性胃炎」。因为它是引起「胃炎」的元凶,不彻底清除之,只服用一般的胃药(如抑制胃酸药、保护胃粘膜药)等,就只能见效于一时。停药后不久,细菌又再度引发炎症,症状复发。

然而,更普遍的原因是:很多「胃病」病人并不是「胃炎」惹的祸,他们患的是一种名叫「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这个病症状与「胃炎」相似,很多消化科医生对这个病都没有认识,所以造成误诊误治。

「消化不良」并不是吃得太多或吃得太油腻而导致的食物不消化,它是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来自于上腹部的疼痛或烧灼感,或饱胀感,或食欲欠佳、嗳气、打呃、餐后呕吐等症状。这些症状通常长期存在,时轻时重,或有时缓解、有时发作。

因为病程长,患者通常会就诊多次,经过化验血液、腹部 B 超、胃镜等多种检查,却无明显异常(也可能胃镜诊断为「慢性胃炎」)。此外,这种疾病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各种药物似乎都没有太好疗效,服药时也许缓解一些,但停药后很容易复发。

消化不良的发病率很高,据国内的调查数据,消化科门诊的 50% 患者是因为上述症状就诊的,而经过诊断,约有 28% 是「消化不良」。只要是长期存在上述症状,各项检查又没有明显异常,就很可能是这个病,需要有经验的医生进行专门的问卷调查以明确诊断。

那么,这个病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近些年来,医学人员不断对它进行研究,但是现在还没有完全弄清楚它的发病原因。只是揭示了一些相关的因素:

1. 胃肠运动功能障碍:胃肠道在正常情况下是按照一定节奏蠕动的,以推动食物向远端移动。如果这个节奏混乱了,这会感到各种不舒服。

2. 胃肠敏感性增高:这是进食后胃肠道对容积扩张过度敏感,产生胀满、饱胀等感觉。

3. 胃酸分泌增加:这是产生上腹部疼痛或烧灼感的主要原因。

4. 幽门螺杆菌感染:大量资料表明,消化不良患者中 Hp 感染率较高, Hp 感染可能是通过影响患者胃肠动力、内脏感觉异常、胃酸分泌增多及神经内分泌异常等途径参与了消化不良的发生发展。 Hp 阳性的消化不良患者行 Hp 根除治疗可能对其症状改善有利。

5. 心理异常:可别忽视这个问题。其实很多患者就是因为心理异常而出现腹部不适,而自己却不知道!

诊治建议

首先,要根据症状对消化不良进行进一步分型,可分为两大类型:餐后不适综合征、上腹痛综合征。

其次,医生与患者应进行细致交流,提高患者对疾病的正确认识,排除紧张情绪,改善其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调整饮食结构,尽量去除病因。

因为餐后不适综合征常表现为餐后上腹胀、嗳气,原因多为胃肠功能障碍,用药多使用促胃肠动力药物,如吗丁啉、莫沙必利等,也可辅助使用助消化药。而上腹痛综合征常表现为上腹痛或烧灼感,与进食关系不大,原因多系胃酸过多,因此用药多采用抑制胃酸药,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达喜等。

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者,采用正规治疗方案清除细菌后,有部分患者的「胃病」症状可能长期缓解,甚至得到根治。

诸种治疗无效,经过心理测试存在心理异常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焦虑、抗抑郁的药物,也可能很好地控制「胃病」。

编辑: 李晴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