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宜对高校的科研期望太高

2014-02-17 20:49 来源:科学网 作者:陈 德旺
字体大小
- | +

最近科学网有很多讨论,有关读书无用论,学位越高赚钱越少,发表的SCI论文没有实际用途和高校科研腐败等等。这些看法的背后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对高校的科研期望太高:以为高校的科研能马上转化为高科技和产业化,从而极大提升国家的科技实力;以为高校培养的研究生一到企业马上就能解决重大技术难题,从而发家致富。本来不想发表评论,但是有些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首先我们看看高校的定位。高校不是企业,攻克核心技术并实现产业化的任务是企业应该完成的。高校的核心任务是培养人才和进行理论探索。通过一些科研项目,一些不能直接产生市场价值的务虚项目,来探索更好的解决方法,也是一些暂时不能用的方法,来锻炼和培养研究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高校发表论文是天经地义,是本职工作。高科技企业的核心使命是攻克核心技术,并实现产业化。当然,高校可以和企业合作,但是不是必须的。高校研究的方法大部分不能直接用到市场上,这是正常的、合理的。所以说,高校务虚,企业务实,这是一种社会分工而已,没有谁对谁错。

高校的特点是教授很忙,研究生流动性很强。教授要上课、要写申请、开会、指导学生,还要填写学校管理部门的各种统计表格,一般都比较忙。研究生是流动的,正所谓铁打的高校流水的学生。研究生的学制并不长,掐头去尾,有一定的时间用于理论学习和找工作,一年还有两个寒暑假,用于研究的时间是很有限的。这两个特点注定了高校的研究很难很全面,不可能走完理论研究、核心技术开发、产业化和市场推广这一完整的流程。说实话,高校把第一点理论研究做好了就不容易了。还有高校教授之间的合作相对比较松散,远远达不到核心技术研发需要的高度组织化和密切合作。

另外,教授要创新,要不停地提出新的想法,而不能像企业不断完善改进自己的产品。论文重复发表叫学术腐败,而产品大批量复制美其名曰产业化。论文稍加修改再发表叫学术不端,产品稍加完善再生产美其名曰精益求精。对基础研究、创新的想法、甚至应用基础研究,要有风险投资意识。基础研究有10%能有用就不错了,应用基础研究有20%能应用就不错了,所以不能期望过高。高校最大的作用是通过科学研究培养人才和通过探索提出可能有用的方法,至于有没有用,如何用,是企业要解决的问题。

从高校的定位和特点,我们可以继续思考。其实高校并不需要大项目,或者说所谓的核心技术产业化的大项目。高校的项目能支撑研究生劳务费、开会差旅费和论文版面费、加上一些设备仪器购买费用就可以了。大项目加上中国普遍很低的薪水,科研腐败是可想而知的。正如薪水不高的官员,动辄能调动数亿甚至数百亿的资源,想不腐败是很困难的。

还有,在科研项目预算中,研究生的劳务费比例要提高,目前的10%到15%的比例,实在太低了:第一不足以让学生安心研究,第二导致科研经费的使用比较难花,甚至科研腐败。如果能将劳务费提高到30%-50%,科研经费就容易花多了。其实,国家设立的很多产业化的重大研究项目的必要性也不是很大。既然这个产业很有发展,未来有很大的市场潜力,企业自然就会投入去做,优胜劣汰,风险自负。当然,一些初期的鼓励或者支持,也是有一定必要性。

总之一句话,不宜对高校的科研期望太高。高校把理论研究、发表论文和研究生培养这个三位一体的工作做好了就很不错了。


 

编辑: zhongguoxi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