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桡动脉并不优于大隐静脉桥血管

2016-06-14 23:05 来源:丁香园 作者:帖红涛
字体大小
- |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是在主动脉和病变的冠状动脉间建立旁路,从而使血液绕过狭窄部位而直接到达狭窄远端,从而恢复心肌供血供氧的手术方式。经过不断的探索发现,将左胸廓内动脉(left internal thoracic artery,LITA)吻合于前降支可以显明改善 CABG 术后结局。

此外,目前也推荐将右胸廓内动脉(right internal thoracic artery,RITA)用于桥血管来进一步改善 CABG 术后的临床结局。但是,在双侧胸廓内动脉(bilateral internal thoracic artery,BITA)行 CABG 术时,第三根桥血管的选择在桡动脉(radial artery,RA)和大隐静脉(saphenous vein,SV)之间存在争议。 

鉴于此,来自英国布里斯托心脏研究中心的 Benedetto 博士进行了一项研究,探讨了 RA 和大 SV 作为 CABG 术中 BITA 之外的第三根桥血管对临床结局的影响。研究结果发表在近期的 The Journal of Thoracic and Cardiovascular Surgery 杂志上。 

研究分析了 1996 年到 2015 年 4 月在布里斯托心脏研究中心进行 CABG 手术的病人。纳入标准:1、多支病变且包含左前降支;2、需要三支桥血管;3、CABG 术式为 BITA+RA 组(BITA 作为桥血管,RA 作为第三根桥血管,同时有或无 SV 血管桥)或 BITA+SV 组(BITA 作为桥血管,SV 作为第三根桥血管)。 

研究共纳入 764 例病人,其中 BITA+RA 组 275 例(有 SV 桥血管者 41 例,无 SV 桥血管者 234 例),BITA+SV 组 489 例。在基线方面,BITA+RA 组病人为相对低风险人群,平均血管桥数为 3.26;而 BITA+SV 组病人多有多种合并症,平均血管桥数为 3.33±0.5。 

BITA+RA 组和 BITA+SV 组住院期间死亡分别为 1 例和 3 例。经过 10.6 年的随访发现,BITA+RA 组 5 年、10 年和 15 年生存率分别为 97.4%、90.3% 和 81.7%,BITA+SV 组分别为 96.8%、93.6% 和 83.8%,两组在生存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将 BITA+RA 组全动脉搭桥(无 SV 桥血管者)与 BITA+SV 组比较时,两组在生存率方面仍无差异。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在行 CABG 术时,RA 作为 BITA 之外的第三根桥血管并不能更进一步的改善临床结局,其效果并不优于 SV。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费杨虹虹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