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滔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iver 科学报道,曾供职于《财经》杂志、《科学新闻》杂志 联系我:dahesun@163.com

博文

《自然—生物技术》PK《细胞研究》:阴性结果能否发表 精选

已有 20210 次阅读 2013-11-13 08:16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技术

 
图为当期《自然—生物技术》封面

基因农业网)编者注:基因农业网曾在今年7月份发表文章《植物小RNA进入血液,惊世发现还是南柯一梦?》,介绍当前科学界对于南京大学张辰宇教授这项发现的评价,并在编者按中强调“即便这项研究结果真的成立,也不能证明食用转基因食品会在遗传学方面有某种特定的潜在危害”并做了解释,但此后反转人士及部分打着“科普”旗号的“专业人士”依然以此项研究作为转基因有着特殊危害的凭据。目前看来,这项研究疑点越来越大。

事实上,如果张的发现仅止于目前结果,则其研究与我们的现实世界有着巨大的矛盾冲突:假如其发现确凿的话,人类岂不是每天都在遭受跨物种小RNA的危害?人类进食植物果实已千万年,又是如何在跨物种小RNA冲击下维系繁衍至今的?特殊的主张需要特殊的证据,张辰宇的发现不仅仅需要更多的重复试验来验证,还需要更深入的理论解释来解决目前看到的矛盾。


(孙滔译)如同许多其它科学期刊一样,《自然—生物技术》在选择发表学术研究时特别看重其新颖性。鉴于此,旨在重复或核实先前研究的论文就较少发表。出于重要性及更广大读者需求的考虑,一项获得空白或阴性结果的研究在发表优先级方面一般会处于劣势。那我们为什么在这期第965页还是发表了一份重复其它期刊研究的论文呢?

因为这项研究澄清了2012年《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的一篇争议性论文。该研究由miRagen Therapeutics公司(美国一家专注于研发微小RNA疗法的科技企业)和孟山都联合完成。《细胞研究》发表的那篇论文出自中国南京大学张辰宇一项引发争议的研究,这项研究称在人体血浆中发现了植物小RNA,尤其是大米中的miRNA168a——它可以进入老鼠的血液中进行基因调控。

然而,我们发表的研究发现,没有证据显示老鼠在进食大米后其血液和肝脏中存在miRNA168a。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数据也与张辰宇用蛋白质印迹法得到的数据冲突,后者的数据显示水稻miRNA168a进入小鼠体内能抑制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衔接蛋白(LDLRAP1)表达水平。miRagen的研究则显示,饮食成分的差异有可能导致老鼠中低密度脂蛋白的变化,而非跨物种的miRNA作用使然。

为何这篇论文没有发表在《细胞研究》,而是发在了《自然—生物技术》呢?事实上,miRagen在向《细胞研究》提交其论文时被告知:该研究因为是阴性结果而难以发表。

我们不同意这种看法,并坚信该论文值得一丝不苟地印刷出版,因为这是一项将某个关键问题放在聚光灯下的阴性研究。

张辰宇最初关于小RNA跨物种调控的研究是一个非同寻常的结论。该结论与此前双链RNA不能进入人鼠体内进行RNA干扰的看法截然不同,它引发了植物小RNA对人体健康风险的担忧。《国际环境》期刊在3月份刊文提出需关注基于基因沉默机制的转基因作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而此问题尚未在食品安全评价中考虑。这促使《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食品标准法》的监管者对该问题进行了文献评估,并发表了一个对转基因作物监管的立场声明。

miRagen的研究引发高度关注,并让研究人员和监管者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和资源去评估其结论及其价值,这份报告在严格审查和重复研究后方授权发表。可惜,该论文没有发表在《细胞研究》上,它本来可以以双向链接形式指向张辰宇原先的论文。

发表重复研究是《自然—生物技术》和其它顶级期刊对其出版的论文自查自纠的一种手段。尤其是对于争议研究的证实,期刊还可以征求独立实验室的重复研究。

“重复首创研究”机构以另一种方式做重复研究。实验服务创业公司Science Exchange和开放存取期刊PLOS ONE合作提出了“可重复性首创”,研究可外包给中间独立机构进行可重复性测试。10月份,劳拉和约翰.阿诺德基金会提供了130万美元给过去两年内发表的50篇高水平癌症论文做重复鉴定。

重复学术研究的最大动力来自行业企业。企业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也先享其成。美国安进公司和拜耳公司是近期强烈关注该问题的机构。此外,在无法获得重复结果时,企业极少有动力去经受同行评议的考验,从这方面看,miRagen发布其阴性研究是值得赞扬的。

除了论文发表后的纠正机制,发表前的重复研究纠正工作也在进行中。比如研究自助者可以预留一部分经费给发表前的独立审核。如此,只有获重复研究证实的研究方能提交给期刊。

今年夏天,爱思唯尔旗下期刊《大脑皮层》(Cortex )开始采取另一种手段以提高研究可重复性来减少偏差。该机制要求,研究者需在数据收集前提交实验设计来接受同行评议。如果其科学问题和方法被认为可行,那么作者即被告知,不论其结果如何先“原则上接受”。

重复研究是费劲不讨好的工作。迄今,期刊、资助者和研究者均对此不感冒。但只要读者关注,《自然—生物技术》将继续对其它阴性重复研究及苛求的努力保持开放态度。这是我们的态度,但建议研究者最好是将重复研究发表在原研究发表的期刊上,那样将使人们更加清晰掌握对原来研究的巩固或纠偏。
自然—生物技术》(编辑部)2013.11.8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9942-741312.html

上一篇:如何开放?
下一篇:这个就是反转控要求的慢性毒性试验
收藏 IP: 221.216.101.*| 热度|

19 刘士勇 蔡小宁 燕双仟 徐耀 李孔斋 薛宇 王涛 叶威源 万润兰 贺乐 文克玲 肖振亚 金拓 徐晓 贾鹤鹏 biofans xiyouxiyou liyouxi ab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2: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