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浅析多发性抽动症

2016-07-08 07:35 来源:丁香园 作者:淄博市精神卫生中心 李晓青主任
字体大小
- | +

今年,因为国家计生政策的调整,我国迎来了二胎大潮,大龄妈妈数量不断增加,如何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成为每个家庭最为关注的问题,作为一名医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祖国花朵的身心健康贡献微薄之力。

在我们精神科中儿童易患疾病并不少见,多发性抽动症(Tourette syndrome,TS)就是其中的一种。下面我将结合临床工作中常见问题,与大家共同温习一下此病,希望对需要的人能有所帮助。

主任,我的孩子为何会得这个病?

目前 TS 的具体病因仍不清,但经过多年来对其病因的研究,大体可以概括为:

1. 神经生化因素:TS 的发生与中枢神经递质多巴胺、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NE)及氨基酸等的失衡有关。

2. 免疫因素:研究证实,TS 的发生与免疫系统对病原体(如 A 型链球菌)的免疫应答过度活跃有关。

3. 遗传因素:通过对 TS 患者及家族成员的研究发现,短暂性抽动具有家族聚集性,同一家族中抽动障碍的发生率约为 40%~50%,提示 TS 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4. 微量元素失衡因素:研究表明,TS 患儿血铅浓度升高,排铅治疗能够减轻抽动症状。

5. 围生期异常因素:母亲孕期受刺激或情绪不稳定可导致 TS 发病。出生时胎儿出现窒息、吸入羊水、难产等情况时,TS 的发生率高于健康儿童。

6. 心理和环境因素:早期研究表明,TS 与患者的心理状况密切相关。家庭因素是导致 TS 发病的高危因素;大多数患儿存在父母家教过严和偏离常态的干涉管制教育,刺激儿童出现焦虑、紧张、恐惧,患儿大都承受了较大的心理压力。总之,情绪忧伤、激动、惊吓过度、紧张等心理因素的刺激均可能导致 TS 发病。

主任,这个病能治好吗?

目前对 TS 的预后各家报道不一。儿童期起病的 TS 在青春期后,40%~50% 的患者抽动症状自然缓解,25%~30% 患者抽动症状明显减轻,25%~30% 患者抽动症状迁延到成年,仅少数因多种情绪和行为问题影响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交活动。

而一项由 22 个国家参加的 3500 例 TS 患儿的多中心综合研究中,在接受治疗的情况下,19.4% 的患儿 16 岁以后仍有明显症状,无自愈的报道,且难治性病例增多。

我国有学者对 TS 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 Logistic 逐步回归分析后发现,有共患病、精神神经病家族史者预后差,抽动严重者预后差。

经多年临床工作发现,与放弃治疗患者相比,经治患者可以有效的控制抽动发作频率,患者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交活动较治疗前明显好转,对日后健全的人格养成极有帮助。故一旦确诊此病,建议患者积极治疗。

主任,这个病如何预防?

目前 TS 病因尚未完全明了,但可从已研究的病因着手,以此尽可能的减少 TS 的发病率。

1. 应积极做好孕期保健,补充必要的微量元素,避免铅中毒;

2. 避免围生期异常因素,如减少母亲孕期受刺激或情绪不稳定,防止胎儿出现窒息、吸入羊水、难产等情况;

3. 积极防治感染性疾病,尤其避免与 A 型链球菌感染有关的疾病;

4. 良好的家庭教育也很重要,特别是目前多年未孕未育的家长增加,养育方法一定注意,避免过严和偏离常态的干涉管制教育;

5. 亦要防止患儿精神过度刺激、惊吓和慎用中枢兴奋剂等药物。

主任,除了吃药这病还有别的治疗方法吗?

TS 的病因是多方面的,故个体化治疗才是关键,精准医学是未来的研究方向。但目前 TS 仍以药物治疗为主,不过随着研究深入和技术发展,许多非药物治疗的疗效也不断验证,这些治疗方法介绍如下:

1. 免疫调节治疗:对于药物治疗疗效不佳的患儿,可选择使用皮质激素、血浆置换或注射免疫球蛋白等方式进行免疫调节治疗。对于链球菌 DNA 检查阳性的患儿,还需结合青霉素和阿奇霉素等抗生素联合治疗。另有研究发现扁桃体切除术也可能是治疗 TS 的有效方法。

2. 刺激疗法:已有研究证明应用脑深部刺激的方法治疗 TS 患儿后,表现出显著有效的减弱抽搐效果,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临床报道反复经颅刺激可以降低 TS 患儿的抽动频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3. 心理行为疗法:心理行为疗法作为药物治疗的辅助手段,与药物联合应用能够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对其焦虑、多动、强迫等进行疏导和安慰。目前已经研究有效的主要有精神控制训练、习惯性反转训练、自我催眠等。

4. 奖励疗法:通过奖励使患儿能够通过自主抑制抽搐来延长抽搐间歇时间,加强自我抑制抽搐的能力。Deanna 等研究发现,在短期(6 个月)内发作的患儿,自我抑制抽搐的能力很强,立即给予患儿意料之外的奖励,能够使抑制抽搐的成功率更高。Aarthi 等认为,奖励能够增强儿童、青少年甚至成人的自我抑制行为的执行力,为 TS 患儿奖励疗法提出了依据。

参考文献

1. Smith H, Fox JR, Trayner P. The lived experiences of individuals with Tourette syndrome or tic disorders: a meta-synthesis of qualitative studies [J]. Br J Psychol, 2015 ,106(4):609-34.

2.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ifth edition [M].America: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2013:81-83.

3. 张燕,邱秀娟. 儿童抽动症病因及治疗研究进展 [J]. 山东医药,2015,55(42):103-105.

4. Zheng W, Li XB, Xiang YQ, et al. Aripiprazole for Tourette's syndrom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Human psychopharmacology, 2016,31(1):11-8.

编辑: 李娜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