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实用:PCT鉴别下肢丹毒与深静脉血栓形成

2015-09-23 22:31 来源:丁香园 作者:同心
字体大小
- | +

降钙素原可作为系统性细菌感染,尤其是呼吸道感染的生物标记物,其准确性高于临床表现或实验室指标,如 C 反应蛋白和白细胞计数。

丹毒和深静脉血栓形成早期均表现为单侧下肢肿胀、发红和疼痛,仅根据临床体征、症状进行鉴别诊断较困难。

来自瑞士伯尔尼大学的 Schuetz 博士实施了一项观察性研究,比较了降钙素原水平与 C 反应蛋白水平和白细胞计数在下肢丹毒或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诊断价值,该项研究发表于近期 Journal of Dermatology 杂志。

研究连续纳入 48 例成人患者,其中丹毒 31 例,深静脉血栓形成 17 例。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为测量指标,采用 Logistic 回归模型评估了降钙素原水平、C 反应蛋白水平和白细胞计数与主要结局之间的关联。

研究结果示,丹毒患者的降钙素原浓度显著高于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未发现两组间 C 反应蛋白浓度和白细胞计数存在显著性差异。降钙素原对丹毒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在采用 ≥ 0.1 μg/L 阈值时分别为 82.4%、58.1% 和 85.7%,采用 ≥ 0.25 μg/L 阈值时分别为 100%、35.5% 和 100%,采用 0.5 μg/L 阈值时分别为 100%、32.2% 和 100%。

在 ≥ 0.25 μg/L 阈值下,降钙素原具有较高的阳性预测值和特异性,有助于结合临床表现早期识别丹毒。同时,由于降钙素原的浓度在非严重的局限性感染(即早期丹毒)阶段可相对较低,较低的浓度的 PCT(<0.1 μg/L)也不完全排除丹毒(阴性预测值为 51.9%)。

综上所述,血循环中降钙素原浓度在鉴别丹毒与深静脉血栓的准确性上优于传统的 C 反应蛋白和白细胞计数,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早期准确地诊断有助于及时做出治疗决策:使用抗生素治疗丹毒,或使用抗凝剂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费杨虹虹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