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振刚 肿瘤科主任

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肿瘤科主任,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精准医学中心临床基地主任,博士,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从事临床医、教、研工作 25 年,擅长肝胆肿瘤、肠癌、胃癌、胰腺癌、肺癌、乳腺癌、淋巴瘤以及多发性骨髓瘤等化疗、靶向治疗以及免疫治疗研究。特别是针对恶性肿瘤肝转移,定期组织开展多学科团队(MDT)讨论,为患者制定全程个体化诊治策略,科学应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最优化治疗,其中肠癌肝转移的诊治是特色。

承担和参与多项国家和市级课题,共发表学术论文 60 多篇,参与 14 部专著编写。以第 1 完成人获军队医疗成果奖三等奖 1 项,第 2 完成人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军队医疗成果奖二等奖各 1 项等。现担任国际肝胆胰协会中国分会肝胆胰 MDT 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军血液学专委会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胃癌分子靶向与免疫治疗专委会委员及中国肿瘤与生物治疗杂志特约审稿专家等。

肿瘤治疗领域一直备受瞩目,包括实体瘤和血液肿瘤在内的肿瘤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都在突飞猛进地发展中。这源于这种疾病背后牵动着无数个生命和家庭。


包含嵌合抗原受体 T 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s, CAR-T) 疗法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在内的肿瘤免疫疗法早在 2013 年就被 SCIENCE 杂志列为自然科学领域的十大突破之首。发展至今,CAR-T 在治疗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展,但同时也还存在着诸多技术难题有待解决,伦理审查和临床操作亟待规范。为此,丁香园邀请到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肿瘤科主任袁振刚教授就上述问题进行了交流分享。袁教授长期专注于肿瘤领域的临床研究工作,近年来发表了六十多篇研究论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前景广阔的 CAR-T 疗法

追溯到 2003 年,DC 疫苗的研究和应用非常火热,当时袁教授正在德国进修,专攻实体肿瘤的细胞免疫治疗技术,研究如何使用抗原负载的 DC 细胞来治疗前列腺癌和黑色素瘤。尽管之后因为种种因素未在临床开展,不过袁教授还是在国内较早见识了免疫治疗的临床实践。

目前免疫治疗有两个热点方向,一个是细胞免疫治疗,以 CAR-T 疗法为代表,另一个则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以 PD-1/PD-L1 抗体为代表。自 2012 年患有急性淋巴白血病的小女孩 Emily 被治愈后,CAR-T 疗法在血液肿瘤领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袁振刚教授最初研究方向是血液肿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他在该领域耕耘十多年,对血液肿瘤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认知。

袁教授介绍到,由于血液肿瘤细胞在循环系统中非常容易被免疫细胞发现,且没有非常复杂的肿瘤微环境,所以细胞治疗在血液肿瘤中的治疗效果更加理想。国内目前正在开展的细胞治疗也主要应用于急性淋巴白血病、B 型淋巴白血病以及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研究,其中 BCMA-CAR-T 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很显然,CAR-T 对血液肿瘤治疗而言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尽管如此,CAR-T 对血液肿瘤的治疗仍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有的患者可能缓解时间非常长,有的则可能愈后很快就脱靶复发,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CAR-T 在实体瘤领域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还没有非常有说服力的临床数据。袁教授认为,CAR-T 技术用于治疗实体瘤这条道路要走很久很久,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包括免疫微环境以及 CAR-T 怎么能更准确高效地识别实体瘤细胞等等。

相比血液肿瘤,实体瘤应用化疗和靶向治疗时的目标和疗效有很大不同。例如化疗对部分血液肿瘤来说可以达到根治的效果,但是在大部分实体瘤的治疗中只能起到帮助延长生命的作用。所以非常有必要寻找新的治疗手段。

「如果我们进一步来看近几年发展较快的液体活检方向,这方面的检测和治疗技术在血液肿瘤领域发展更快,从最早通过显微镜检测血液中是否存在癌细胞,发展到使用流式细胞术、基因芯片,再之后是 NGS,完整体现了从细胞到蛋白到基因的不断深入的过程。」 借鉴这些成功经验,开发这些新技术,可能为实体瘤找到更有效的细胞治疗的靶点。

新技术的临床研究要符合法律法规

细胞免疫疗法在国内外的发展都非常迅猛,但是由于各种因素,此前市场上也出现过各种违规现象,魏则西事件便是最惨痛的教训。经此一事,国内免疫细胞疗法一度处于发展停滞的状态。

袁教授认为目前很多实体瘤的临床治疗手段比较有限,不少患者很难治愈。一些基于新技术的临床研究有可能帮助患者延长生存期,但是在进行探索性研究时,所有步骤都应该在符合医学伦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进行。这样做既可以保护患者,也可以保护临床医生,有利于研究的进一步开展。

目前临床已经形成了「伴随诊断」的共识,在治疗的过程中应该借助一些合适的诊断技术,获取更精确的患者信息,从而制订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目前检测基因突变的各种新技术在临床应用比较广泛,不过从临床治疗角度,仅依照基因信息进行诊断并不可靠,所谓的精准治疗的范围也在逐渐扩大。

另外,临床医生也要更全方面的了解患者信息,「不能仅从医学角度,我们还需要从社会经济学角度进行考量,充分尊重病人的个人意愿,才能制订更加精准的治疗手段。」

总而概之,临床医生要推动相关政策的标准化,并且充分了解用于临床实验的新技术,同时医生也需要更经常地应用高精度的诊断技术,最后保证与患者和患者家属的充分沟通。

20 年肿瘤治疗领域突飞猛进

20 年前,我们仅能通过传统手段治疗肿瘤,临床还没出现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概念。从 1997 年开始,利妥昔单抗治疗 B 细胞肿瘤出现了重要突破,开启了肿瘤非传统治疗的大门,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技术相继取得了飞速的进展。

「如果说过去中国是跟跑的状态,那现在基本上是与国际先进水平齐头并进。」袁教授表示,「特别是实体瘤的肺癌领域,我们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整个行业地位也在不断提升。」

袁教授介绍道,无论是在后期治疗还是前期预防,我们都取得了很多成果,「在肿瘤早期预防国家做了很多工作,例如乙肝疫苗的广泛使用使得肝炎的发生率大大降低,肝癌的发生率也在逐步下降,这是癌症预防领域很了不起的成就。」

中国在肿瘤的基础研究领域也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从过去少有研究成果在国际发表,到现在我国科研文章的发表数量上已达到世界第一,而且在国际顶级杂志上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研究团队崭露头角。

在交流的最后,袁教授无不流露出对未来中国在肿瘤诊治领域发展潜力的看好与自豪。他表示:「对于中国肿瘤临床治疗的未来,我充满信心。我们花了二十年从跟跑慢慢到并跑再到领跑,这一趋势的速度是越来越快的。今后肿瘤的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方面,我们一定会走得更快更远。」